首页 > 实用范文 > 教学文档

小学语文《题西林壁》教案

雕龙文库

【简介】感谢网友“雕龙文库”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小学语文《题西林壁》教案

  导语:《题西林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中的精读古诗,《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题西林壁》教案设计,希望可以给备课的小学老师一些参考。

  教学目的: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重 难 点: 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课 时:一课时

  教 具: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读起来还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宋代苏轼写的《题西林壁》。(课件出示课题)

  二、读题、解题。

  齐读课题。结合书下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题”“西林”的意思。

  [在学习中渗透方法,可谓潜移默化。]

  三、简介作者苏轼及写作背景

  师生共同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1、有关苏轼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有关情况。

  3、教师讲述苏轼少年时代“发奋识尽天下字,立志读遍人间书”的轶闻趣事。

  [通过交流,达到了学习资源优化组合。同时课内外有机结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体现了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

  四、初读课文,感知美

  师: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他写的这首《题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

  1、学生自由反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读后谈感受,初步感知庐山的美。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让学生在反复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走近庐山,感知庐山的美。]

  五、分组自学,理解美

  1、根据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大家说说我们该怎样学习这首诗呢?(学生说出学习方法,课件出示: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

  2、分组合作,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学习方式细读古诗,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

  [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既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汇报交流,感悟美

  (一)交流第一、二行诗句

  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感悟庐山的美。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庐山的不同姿态。

  4、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句中三组反义词(横----侧,远----近,高----低)的运用,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二)交流第三、四行诗句。

  1、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结合辞海中的义项,帮助学生选择“只”“缘”在诗中的正确意思。

  3、结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讨论: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从而帮助学生体味诗所蕴含的道理。

  4、引发创造。引导学生像诗人那样用诗句说明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学生根据诗意改诗,既使所学的知识得到迁移,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5、议一议:从这首诗你能感到作者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6、说一说:联系实际并结合诗中所表达的哲理,说说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人、看事、看问题呢?

  7、朗读第三、四行诗句。

  (三)学生根据诗意绘画,通过展示内化诗意。

  [这样理论联系实际,既深化了对古诗的理解,又提高了认识水平,同时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七、个性诵读,表达美

  8、 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况

  9、 总结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0、 结束

  师: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观察的

  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 角度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 同,观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效果察

  不同。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

网站地图:栏目 TAGS 范文 作文 文案 学科 百科